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
守好寶貴的土地資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讓我們給土地多一份關愛,守護好珍貴的“土地記憶”。
2022年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6月23日至6月29日是全國土地日主題宣傳活動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全國土地日是宣傳我國土地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關注土地資源保護利用、牢固樹立耕地保護意識的重要宣傳平臺。在全國土地日即將到來之際,一起來學習關于全國土地日的小知識吧。
一、全國土地日的由來
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經討論決定,為了深入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堅定不移地實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確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紀念日為全國土地日。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
二、什么是耕地?
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蔬菜)為主。耕地包括水田、水澆地、旱地。
2021年11月27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的《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不破壞耕地耕作層且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種植其他農作物。
三、什么是耕地紅線?
耕地紅線,指經常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最低值。它是一個具有低限含義數字,分為國家耕地紅線和地方耕地紅線兩種。
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18億畝耕地是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
耕地是我國最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是根據我國一定時期內耕地保有量、人口數量、城鄉建設用地數量、耕地后備資源數量、糧食需求等因素,經科學研究,綜合算出來的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底線,必須堅守。
四、什么是節約集約用地?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指通過規模引導、布局優化、標準控制市場配置、盤活利用等手段,實現節約土地、減量用地、提升用地強度、促進低效廢棄地再利用、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項行為與活動。
五、節約集約用地的含義有哪些?
主要包括了三層含義,一是節約用地,就是各項建設都要想方設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約用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六、節約集約用地八項制度的內容有哪些?
一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控制度。二是土地利用計劃調節制度。三是建設用地使用標準控制制度。四是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制度。五是節約集約用地鼓勵政策制度。六是土地利用監測監管制度。七是土地利用評價考核制度。八是節約集約用地共同責任制度。
七、“花式”土壤你了解幾個?
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陸地的色彩通常是棕褐色的。其實,根據土壤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泥土也會呈現多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土地、黑土地等。
土壤為什么會有不同顏色?
土壤里腐殖質含量的多少和礦物質組成的差異,會讓土壤呈現不同的顏色。土壤腐殖質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調節土壤顏色的深淺。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因為腐殖質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質含量少時,土壤則呈現灰色或灰白色。從灰到黑,顏色隨腐殖質含量的升高呈梯度變化。
不同顏色土壤的成因:
紅色土:氧化鐵是土壤礦物質中的調色高手,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色發紅,或者呈棕紅色。
黃色土:當氧化鐵與水作用時,能轉變為黃色的水化氧化鐵,低洼潮濕的環境是這一變化的適宜條件。因而在這種地方,土壤常顯黃色。
白色土:常常是與土壤里的鹽分變化緊密相連。如碳酸鈣、碳酸鈉、氯化鈉、硫酸鈉等鹽類,以及高嶺土、氫氧化鋁等物質在土壤中呈粉末狀存在時,都可能讓土壤呈現偏白的顏色。
紫色土:由紫色砂巖和頁巖風化物發育形成,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多,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其土色的決定因子主要為其中含有的結晶性氧化鐵和錳化合物。
土壤是維持人類生活的主要支撐系統,為根系提供固定場所,長期容納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供維系生命的營養物質。保護好生態環境,科學保護土壤才能發展好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涉農創業個人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點擊這里免費下載 2021熱點涉農項目及惠農補貼資料